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經濟16-01政府職能

16-1.1政府(Government)

意義

具有制定法律、執行法律與行使治權的政治體系。

層級

1.中央政府:管理全國事務的最高行政機構,如:一府五院(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

2.地方政府:管理行政區域事務的行政機構,如:直轄市、縣、市政府。

存在理由

1.提供國防,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建立共同規範,使人民能共同遵行。

存在目的

1.謀取國家的最大利益。

2.維護人民的最大福祉。

特性

角色5R

務實性(Realism)

政府的作為應確實可行,且能達成目標。

 

可靠性(Reliability)

政府的措施必須具有執行可靠性,讓民眾對政府有信心。

 

代表性(Representation)

政府的作為必須代表大部分民眾的利益。

 

責任性(Responsibility)

政府必須竭盡所能負起應盡的責任。

 

回應性(Responsiveness)

政府必須適時、充分回應民眾的需求。

 

職能

英國亞當斯密斯(Adam Smith)於國富論主張政府的職能,限於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從事必要的公共建設,經濟上應採自由放任。

經濟職能

提升經濟效率

1.制定法律:保障人民生活,如:公平交易法、消費者保護法。

2.促進充分就業:透過職業訓練,提升勞動生產力,降低失業率。

3.提供公共財:以利廠商生產,維護人民基本生活。

4.消除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消除外部成本,自然獨占產業由政府經營。

維護經濟公平

1.採用累進稅率,平均社會財富。

2.健全社會安全福利制度,縮小貧富差距。

維持經濟安定

1.穩定物價,保障人民生活。

2.穩定匯率,降低國際貿易風險。

3.穩定金融體系,縮小經濟波動幅度。

4.改善投資環境,健全法令規章制度,增加投資誘因。

 

16-1.2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16-1.2.1市場失靈

意義

由於價格機能無法有效運作,使社會資源無法達到最佳配置,社會福利無法達到最大的現象。

原因

1.外部性(Externality)

2.公共財

3.自然獨占(Natural Monopoly)

4.資訊不對稱

5.所得分配惡化:所得分配不平均,貧富差距懸殊,應對高所得者課重稅,增加社會福利支出。

解決方法

政府應介入干預,以補價格機能之不足,並追求經濟社會的公平、穩定與成長。政府干預為一隻看得見的手

 

16-1.2.2外部性:又稱為外部效果

意義

經濟個體生產或消費的行為,會對其他個體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

種類

外部利益

(External Benefit)

又稱為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ies)。正的外部性。經濟個體的行為,會對其他個體產生有利的效果,是利己利人的行為。

外部成本

(External Cost)

又稱為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ies)。負的外部性。經濟個體的行為,會對其他個體造成不利的效果,是利己害人的行為。

說明

1.公益性:外部利益由其他個體獲得,所以經濟個體不會積極提供。

2.公害性:外部成本由其他個體承擔,所以不利行為會持續下去。

3.外部利益偏低,外部成本偏高,則社會福利無法達到最大。

對策

1.直接管制:當存在外部成本時,政府透過立法方式直接進行數量管制或價格管制。

2.外部性內部化:政府對外部利益提供者給予補貼,對外部成本製造者課稅。

3.建立排放許可證交易制度:政府規定每一期間內廠商污染物排放的最高總量,廠商須持有許可證方可排放污染物與上市交易。

4.設定財產權:政府針對共同財產或無主物,賦予私人財產權,使用或污染時,須付費給所有權人。

 

16-1.2.3公共財(Public Goods)

16-1.2.3.1財貨的特性

獨享性

又稱為敵對性。財貨經某人使用後,他人即無法享用,如:私有財。

共享性

又稱為非敵對性。可供多人使用而不損及任何人的效用,如:公共財。

可排他性

技術上可阻止他人坐享其成。

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不支付代價就無法使用財貨。

無法排他性

很難禁止他人在不付代價,坐享其成。

一般情況下,不須支付代價,即可免費享用。

 

16-1.2.3.2財貨的分類

特性

獨享性

共享性

可排他性

純私有財

食衣住行等一般用品。

準公共財

付費高速公路、網路、捷運、有線電視、戲院、博物館。

無法排他性

準私有財

愛心傘、公海的漁產、百貨公司化妝室。

純公共財

國防、治安、一般公路、路燈、橋樑、燈塔,MC0

 

16-1.2.3.3公共財

意義

在需求上具有共享性,在供給上具有無法排他性的財貨。

說明

1.由於無法排他,會有不付費而坐享其成,產生搭便車(Free Rider)問題。

2.公共財無法由市場機制決定最適供給數量。

※美國薩穆爾遜(Paul A. Samuelson):公共財最適數量決定於生產可能曲線與社會無異曲線相切點。

對策

1.政府直接提供公共財。

2.在政府監督下,以外包方式提供公共財。

3.受益者付費:依受益大小共同分攤公共財費用。

提供

步驟

事前分析

進行公共財成本與利益分析:

1.若利益>成本,則提供;若利益<成本,則不提供。

2.相同成本,尋求利益最大;相同利益,尋求成本最小。

決定程序

供給數量,由政府透過法定程序來決定。

提供方式

純公共財,無償提供;準公共財,有償提供。

其他

1.知識是最大的公共財,但屬於智慧財產權的知識,具可排他性,為準公共財。

2.公營事業提供的水電,屬於私有財。

3.大部分公物屬於準私有財。

4.準私有財又稱為共同資源、公有資源。人們基於私利,盡量使用公有資源,造成公有資源耗竭,即所謂的公有資源的悲劇、草原的悲劇

 

16-1.2.4自然獨占

意義

由於產業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特性,一家廠商生產便足以供應整個市場所需,且生產成本最低。

說明

1.初期投入的固定成本比例很高,變動成本相對比例較少,隨產量增加,LAC呈現遞減現象,產生規模報酬遞增。

2.獨占廠商採MRMC訂價原則,以達到利潤最大;並非採PMC原則追求社會福利最大,造成社會福利的無謂損失。

對策

1.由政府接辦自然獨占產業。

2.由民間私人經營,若發生虧損時,政府給予適當的補貼。

3.價格管制:採平均成本訂價法,PAC,廠商賺取正常利潤π=0

 

16-1.2.5資訊的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

意義

市場交易中,買賣雙方擁有的交易資訊不對稱,造成交易一方受益,另一方被欺瞞或被剝削,使市場效率無法發揮。

說明

通常發生於較具專業性的交易市場。

 

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

道德危機(Moral Hazard)

發生

時點

交易契約成立之前。

交易契約成立之後。

行為

隱惡揚善。資訊多者,隱藏利己不利人的資訊。

違背道德。借款人取得貸款,投資高風險事業,獲利歸借款人,損失則無法還本付息,對銀行不利。

目的

促使交易契約成立。

謀圖私利。

實例

高風險借款人向銀行借錢,銀行不知其無還款能力,使得呆帳可能性增高。

交易雙方存在不對稱資訊時,一方在取得買賣契約後,改變原有的行為,導致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損害。

檸檬市場理論,以檸檬車代表低品質的二手車。

對策

1.政府制定法令:

 (1)商品標示法,促進商品正確標示,維護企業經營者信譽,並保障消費者權益,建立良好商業規範。

 (2)商品檢驗法,促使商品符合安全、衛生、環保及其他技術法規或標準,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經濟正常發展。

2.實施證照制度,以保障資訊弱勢者。

 

16-1.3政府的稅收與支出

16-1.3.1政府的收入

16-1.3.1.1政府的收入來源

租稅收入

1.意義:又稱為賦稅。國家為因應政務支出或達成特定政策目的,運用公權力,強制向人民課徵,僅具共同報償而無個別報償的主要收入。

2.特性:強制性、無償性、財政性和政策性。

3.通常按納稅能力大小徵收。

4.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又以所得稅為最大宗。

5.我國最高稅務主管機關為財政部,由國稅局與稅捐稽徵處負責徵收。

規費收入

1.意義:人民因享受政府提供的特定服務,必須支付的款項。

2.特性:有特定用途,不是經常性,沒有延續性。

3.通常採取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依據個人需要計收。

公營事業收入

政府所經營事業的營收,如:中油、台電、台水、台糖的收入。

公有財產收入

1.政府出售或出租國有土地或公有房舍的收入。

2.主管單位: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舉債收入

1.政府發行公債或向金融機構借款,將來必須計息償還。

2.屬於政府的舉債收入,不屬於政府實質收入。

罰款收入

1.對違反法令規定者,處以金錢懲罰的收入。

2.罰金:違反刑法。罰鍰:違反行政法。

捐款收入

 

 

16-1.3.1.2租稅收入的分類

依課稅

對象分

所得稅

以個人或營利事業單位所得為課稅對象,如:個人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

財產稅

以財產價值為課稅對象,如:遺產稅、贈與稅、地價稅、房屋稅、土地增值稅、使用牌照稅。

消費稅

以市場上的消費或銷售行為為課稅對象。如:關稅、營業稅、貨物稅、娛樂稅。

※統一發票是課徵營業稅的憑證。

流通稅

以交易行為為課稅對象,即在經濟價值移轉或受讓時課徵,如:契稅、印花稅、證券交易稅、期貨交易稅。

依稽徵

機關分

國稅

又稱為中央稅。中央政府可支用的稅收,課徵主管機關為財政部。

1.國稅局徵收:個人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遺產及贈與稅、貨物稅、證券交易稅、期貨交易稅、營業稅、菸酒稅、特種貨物及勞務稅。

2.海關徵收:關稅。

地方稅

地方政府可支用的稅收,由稅捐稽徵處徵收,如: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契稅、使用牌照稅、娛樂稅、印花稅。(田賦停徵)

依能否

轉嫁分

 

直接稅

間接稅

定義

不能轉嫁給他人負擔的稅。

可以轉嫁給他人負擔的稅。

稅率

多採累進稅率。

多採固定稅率或比例稅率。

優點

1.無法轉嫁,易達成租稅公平。

2.稅基廣,稅收穩定且富有彈性。

1.租稅負擔不易察覺,減少納稅痛苦感。

2.採固定稅率或比例稅率,稽徵手續較簡便。

缺點

1.納稅人易感痛苦。

2.採累進課徵方式,稽徵手續較繁雜。

1.透過轉嫁,真正租稅負擔者難以掌握。

2.貧富同稅率,窮人負擔重,形成累退稅。

稅目

個人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證券交易稅、期貨交易稅、遺產及贈與稅、房屋稅、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契稅。

關稅、貨物稅、營業稅、印花稅、娛樂稅、菸酒稅、使用牌照稅。

※稅率

累進稅(Progressive Tax)

平均稅率隨稅基增加而提高。

比例稅(Proportional Tax)

平均稅率固定不變,不因稅基變動而改變。

累退稅(Regressive Tax)

又稱逆進稅。平均稅率隨稅基增加而降低。

 

16-1.3.1.3租稅原則

亞當斯密

(Adam Smith)

平等原則

1.依照個人在國家保護下所獲得利益,按比例納稅。

2.全國人民都必須量能課稅,並無特殊身分的免稅。

便利原則

稽徵程序應以便民為原則,選擇適當的繳納時間與方式。

確實原則

租稅徵收的時間、地點、方法與金額,都要讓納稅義務人確實明瞭,不可隨意變更。

經濟原則

節約原則

1.稽徵成本(人民繳納稅額與政府淨稅收的差額),愈小愈好。

2.方法:精簡稽徵手續,精簡稽徵人員等。

華格納納

(Adolf Wagner)

財政收入

原則

1.稅收充分原則:租稅收入應滿足政府財政的需求。

2.稅收彈性原則:配合公共支出成長,稅收必須保持彈性。

 (1)所得彈性:稅收隨國民所得增加而自然成長。

 (2)法律彈性:政府財政需求增加時,可透過稅率調整增加稅收。

國民經濟

原則

1.慎選稅源:應避免侵蝕稅本,阻礙經濟發展,使稅收減少。

2.慎選稅種:應選擇不易轉嫁或轉嫁方向易於掌握的稅目為主。

社會公平

原則

1.普遍原則:全體國民不分身分地位,都應繳納租稅。

 ※對低所得者免稅,是基於社會福利政策保障弱勢者。

2.平等原則:採累進課徵方式,量能課稅,以平均財富。(與亞當斯密之平等原則主張課徵比例稅不同)

稅務行政

原則

1.確實原則。

2.便利原則。

3.最少徵收費用原則。(以上三項與亞當斯密概念相同)

課稅公平原則

受益原則

受益者付費。

能力原則

能力愈強,負擔愈多。

 

16-1.3.2政府的支出

16-1.3.2.1政府支出的分類

一般分類

1.消耗性支出:政府購買財貨與勞務的支出,如:公教人員薪資支出、國防外交支出、教育科學文化支出。

2.投資支出:與生產有關,可增加國家整體生產力,如:十項建設、雪山隧道。

3.移轉性支出:會影響社會所得與財富的重分配,即社會福利支出(無償性支出),如:老人年金、低收入補助失業救濟金、急難救濟金。

4.債務利息支出:政府發行公債或向金融機構借款,必須支付的債務利息。

經濟性分類

1.經常支出:政府的消耗性支出與移轉性支出,多屬例行性固定支出,對經濟發展較無顯著效果,如:購買勞務支出、債務利息支出

2.資本支出:政府公共投資與建設支出,對經濟發展有顯著效果,如:公共建設支出、購置耐久性資本財,債務還本支出。

政事別分類

1.一般政務支出

2.國防支出

3.教育科學文化支出

4.經濟發展支出

5.社會福利支出

6.社區發展及環境保護支出

7.退休撫恤支出

8.債務支出

9.一般補助及其他支出

 

16-1.3.2.2政府支出的原則

量入為出

財政支出應在財政收入的允許範圍內,避免出現財政赤字。

財政盈餘

財政收入>財政支出

財政赤字

財政收入<財政支出

財政收支平衡

財政收入=財政支出

經濟原則

以最小的行政成本,獲得最大社會利益。

效用原則

統籌規劃,經費做最有效分配,使社會總效用最高。

認可原則

公共支出須經法定機關核准,方可支用。

立法院:中央政府預算之審議部門。

財政部:課徵稅收的部門。

 

16-1.4政府的經濟政策

16-1.4.1政府經濟政策採用的工具

總體經濟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外匯政策、所得政策。

個體經濟

政府管制、公營企業、產業政策、租稅、補貼。

 

16-1.4.2財政政策

意義

財政部主導,藉由控制財政收入與政府支出,來影響總體經濟活動的政策。

類型

 

權衡性財政政策

非權衡性財政政策

又稱

主動性財政政策

被動性財政政策

自動穩定因子、內在穩定因子

說明

政府積極主動調整財政收支,以影響總合需求,因應景氣循環。

經濟體系內,隨經濟景氣自動調整財政收支的機能,並非政府主導調整。

工具

1.政府支出G:效果最為正面且直接。

2.稅收T:影響力次之。

※對經濟具有乘數效果

1.累進所得稅:所得愈高,稅率愈高。

2.社會安全制度:社會福利支出,屬於移轉性支出。

特性

對刺激經濟成長與穩定景氣循環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只能發揮輔助功能,緩和經濟波動的力量有限。

操作

方式

景氣過熱:採緊縮性財政政策

政府支出G減少,稅收T增加

抑制總需求,AD減少

所得減少,穩定物價

景氣過熱:採緊縮性財政政策

所得增加

累進稅率上升,社會安全保險費增加

可支配所得減少

需求減少

景氣低迷:採擴張性財政政策

政府支出G增加,稅收T減少

刺激總需求,AD增加

所得增加,增加生產,降低失業率

景氣低迷:採擴張性財政政策

所得減少

累進稅率下降,失業救濟金增加

可支配所得增加

需求增加

實例

1.1930年代美國經濟大恐慌,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推行新政(The New Deal),採取凱因斯的赤字財政政策,擴大政府公共支出,提升景氣,挽救美國經濟。

 ※三R新政:救濟(Relief)、改革(Reform)、復興(Recovery)

2.1960年代初期,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採用減稅等方案,創造美國經濟繁榮。

實施

困難

景氣循環預測困難

政策工具效果未知

時間落後

意義

經濟問題發生到發現,採取行動,並產生效果的時間差。

區分

內在落後

經濟問題發生,需要採取因應對策,至央行實際採取對策可能需要一段時間。

1.認知落後:從問題發生,貨幣政策執行單位開始蒐集資料、分析、統計後感覺到需要行動之認知時,所產生的時間延遲。

2.行政落後:央行體認須調整貨幣政策的必要性,到實際運用適當貨幣政策工具的時間差。

外在落後

又稱為影響落後。貨幣政策執行後,到實際產生效果、影響經濟活動的時間差。

圖示

排擠效果

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貨幣市場出現超額需求市場利率上升民間投資減少。

排擠效果愈大,財政政策效用愈小。

 

16-1.4.3貨幣政策

意義

中央銀行衡量全國的經濟情況,調節貨幣供給量或利率水準,以達到維持經濟穩定與促進經濟成長的政策。

操作

方式

量的管制

法定準備率

法定準備率↑ MS

重貼現率

重貼現率↑ MS

公開市場操作

買回有價證券 MS

賣出有價證券 MS

質的管制

外匯買賣操作

買回外匯 MS

賣出外匯 MS

選擇性信用管制

管制↑ MS

道德勸說

又稱為下巴骨政策、開口政策。以道德勸說,使銀行配合貨幣政策。

 

16-1.4.4經濟政策的操作

燈號

黃藍

黃紅

綜合分數

9~16

17~22

23~31

32~37

38~45

景氣狀況

低迷

轉向

穩定

轉向

熱絡

景氣循環

蕭條

衰退

 

復甦

繁榮

經濟政策

擴張性

 

緊縮性

財政政策

(財政部)

政府支出

減少

 

增加

政府稅收

增加

 

減少

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

存款準備率

提高

 

降低

重貼現率

提高

 

降低

公開市場操作

賣出證券

 

買入證券

外匯市場操作

賣出外匯

 

買入外匯

 

16-1.5政府的經濟參與:公營企業

定義

1.政府獨資經營者。

2.政府與人民合資經營,政府資本超過50%者。

分類

1.國營事業:以中央部門為主管機關者。

 (1)行政院主管:中央銀行。

 (2)經濟部主管:中油、台電、台水、台糖。

 (3)財政部主管:中國輸出入銀行、臺灣金控、臺灣土地銀行、臺灣菸酒。

 (4)交通部主管:中華郵政、臺鐵、臺灣港務、桃園國際機場。

2.直轄市、縣、市公營事業機構:

 (1)臺北市市營事業機構:臺北市動產質借處、臺北大眾捷運、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2)金門縣縣營事業機構:金門酒廠。

經營

目的

1.消除市場失靈:政府經營自然獨占產業,以PMC方式訂價,並給補貼。

2.增加財政收入:公營事業盈餘繳庫,是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

3.促進經濟發展:能起火車頭的帶頭作用。

4.落實照顧人民:如公立醫院、鐵公路運輸、公立學校。

5.保障國家安全:如武器製造由國家經營管理。

經營

缺失

X無效率(X-Inefficiency):美國賴賓斯坦(Harvey Leibenstein)提出。特別是壟斷性大企業,外部市場競爭壓力小,內部層次多,關係複雜,機構龐大,加上企業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無法達到企業費用最小化與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導致企業內部資源配置效率降低。

改善

民營化

1.標售資產:以公開標售方式,出售全部或部分資產給民間部門。

2.讓售資產:與特定人協議或員工承接,無償移轉全部或部分資產。

3.出售股權:出售公股給社會大眾。

4.公有民營:公有但委託民間經營。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興建-營運-移轉BOT案在特許時間內為民有民營。

 

內部改造

1.廢除或修正不合理的法令限制,提高自主性與彈性。

2.排除政治酬庸,提升經營效率。

3.不再強調終身僱用,適時僱用約聘與專業人才,避免冗員現象。

4.建立績效管理制度,以績效決定獎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